丞相和宰相的区别
生活中,形容人的气量大,常引用一句话说叫"宰相肚里能撑船"。历史上还有个词语称谓叫丞相,它与宰相相提并论,也经常见于正史与民间,很多人往往分不清楚两者有何不同。
宰相是封建社会时期,朝廷最高的长官,拥有一人之上,万人之下的荣耀。所谓"宰",顾名思义是主宰之意,总领满朝文武。在商朝负责打理王室内部家务和管理奴仆、奴隶。周朝时称之为"太宰",正式负责周朝的大小朝政。
"太宰"只是诸多宰职一种。到春秋时期,法家韩非子正式提出"宰相"的称谓,迅速从周王室普及到各诸侯国,成为一种固定的职业称谓,春秋齐国的管仲是历史上首位宰相。
丞相,最早出现在秦朝,一般设左右二人。右为正职,左为副职,有时同时设立,有时只设一职。到刘邦建立汉朝,才正式确立左右丞相的设置,比如萧何、周勃、陈平等人都曾先后做过汉高祖、汉惠帝和汉文帝的丞相。
汉武帝为了强化皇权,一度采取"只设不任"的策略,让丞相的职位一直处于空缺,改任尚书台、大司徒、太尉负责"宰相"的工作。此后近两百年,历代汉朝皇帝都沿袭汉武帝刘彻的方略。直到汉末三国,汉献帝迫于曹操的威慑,重新起用虚空已久的"丞相"位,由曹操领丞相一职。
"三省六部制"逐渐确立后,"丞相"开始泛滥,朝廷中同时有数名丞相并存。三省的长官都统称为丞相。至宋朝,丞相一职退出历史舞台,取而代之的是"宰相"的出现,由平章政事作为正宰相,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。
丞相与宰相哪个权限大
丞相是个具体的职务,属于满朝文武中最大且唯一的官职,权限更大一些。汉朝时期,丞相上朝面圣可以不行跪拜礼,与皇帝相对而坐议论朝政。最有名的当属"汉初三杰"的萧何,刘邦许诺他三项特权"见君不趋、臣不称名、剑履上殿",见到皇上不用小跑上前,不用称呼"臣萧何",可以穿鞋佩剑面圣。拥有此三项特权的萧何,可谓是历史上实至名归的权臣。
但是相权过强就会出现压制皇权的现象,皇帝出于强化皇权的需要,开始限制相权的发展。丞相变成宰相后,也便由实权变成虚衔,只领丞相之名,而无丞相之权。后来朝代,满朝文武中拥有宰职头衔往往多达十多人。皇帝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分化相权,让他们相互制约,以此加强自身的皇权。
悠悠千年,寥寥百朝。皇权与相权的争斗,一直没有停歇过。一方面皇帝离不开宰相帮自己施政,另一方面又怕相权强大威胁自己。所以,历代成功的皇帝都会绞尽脑汁,在皇权与相权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。
留下你的神评论吧。发布者:小啦啦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xt888.com/shcs/567.html